前言:王祖錦博士是中國著名物流專家。王博士常年深耕物流第一線,常年從事物流與供應鏈咨詢工作,是國內著名物流咨詢公司澤第咨詢的老總。王博士結合自己來自實踐第一線的咨詢經驗,對未來十年物流技術趨勢做了預測,在業內得到廣泛反響。本文所表達的內容是王組錦博士對未來十年技術應用的大趨勢預測,是從現在開始(或者某些領域在前幾年已經開始)到2030年期間會發生的大的結構性的變化的領域,包含物流技術以及物流網絡運作結構方面。
一、重要的驅動要素
(一)市場需求結構的持續演變
消費者需求結構特征的演變驅動企業服務目標和供應鏈結構主動/被動調整,驅動物流運作結構(倉儲運作和運輸運作)演變,這種演變在未來十年間的累積將會是非常巨大的結構性變化,會對物流技術應用形成根本性改變,所謂的從量變到質變。
(二)技術進步的預期
過去十幾年的發展,中國物流運作領域的人工自主的效率已經被提高(或壓榨)到極致,機械設備和自動化設備技術雖然還有很大的應用空間但也都到了效率曲線末端。未來可預見的是,物流運作需求日益復雜,其結構性變化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未來可以確定的方向是,我們必須通過技術應用來實現對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從容應對(小平同志在1988年就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我相信,所需要的技術不是現有技術基礎上的提升(因為現有技術已經接近效率天花板),而是能夠帶領我們跳躍到第二條增長曲線跑道上的新的技術。
(三)現有的凡是長期效率嚴重低下的物流環節(領域都將被變革,被新技術變革)
哪些是效率嚴重低下的領域?哪些是社會資源大量投入去提升/但提升的效果又有限的領域?或者說,哪些是你長期被折磨又不得不天天面對的已經成為習慣的占據你大多數精力的領域?。(ps, 王組錦博士從事咨詢服務十五年,深入做的項目有一百多個,包括倉儲運作和物流網絡優化設計,從這些項目的結果來看,如果沿著原有的技術路線去優化提升,可提高的效率(或成本的降低)大多在5%-15%之間;有些項目實現了30%-40%的提升,大多是采用了與現在技術(策略)完全不一樣的技術(策略)應用。)
二、預測趨勢
(一)智能化物流設備技術將成為市場主流
1.原因:
(1)目前物流倉儲運作大多場景還是人工作業,人工的效率已經接近頂點,有些倉庫人工數量多達千人(這是巨大的風險)。
(2)智能化設備技術在自動化基礎上增加的柔性和智能協同組織,克服了傳統自動化過于剛性的問題。
(3)智能化技術應用近幾年已經獲得突破,并獲得資本市場的猛烈熱戀。
下圖應用第二曲線增長戰略模型,展示了物流設備技術應用發展演化:
圖1:物流設備技術應用發展演變(王祖錦,2021)
2.智能設備技術的需求來源
最大的市場需求是替代人工作業。其次,傳統的叉車
將被無人駕駛叉車替代(可以稱之為SMART叉車),還有,一些傳統的自動化設備技術將被智能化設備技術替代(如,一些輸送線,分揀機,)。最后,現有的自動化設備技術也將進行智能化升級(如,Miniload 和Multi-shuttle 必須有智能ABC儲位優化功能)。
3.更受市場歡迎的能設備技術
目前我國物流領域的智能設備技術已經從簡單的完成跨空間平面搬運發展到深入的貨到人和訂單到人的搬運揀貨技術,大部分都聚焦在電商作業或者說拆零揀貨作業的場景,B2B作業場景任然有待開發應用,包裝環節還沒有獲得突破。另外,在生產車間物料搬運也開始了廣泛的實踐應用。本公眾號在后期會有專題來探討各類應用場景和需要的技術。
但不論哪一類產品技術,有一個應用方向是清晰的,智能設備技術大部分應用需求是對現有物流設施場景的改造,客戶方不可能清空現有場地,也不能大面積停止現有的業務作業,因此,“人機同場混合作業”和“即插即用”是智能設備技術必須要實現的應用功能。
(二) 叉車市場將迎來史上最嚴峻的增長曲線轉折點
從統計數據來看,中國國內叉車市場年需求量在2020年達到60萬臺,過去十年間增長近十倍(見下圖),也就是說,只要做好搭順風車工作的叉車企業十年業績也能增長十倍,此期間也涌現出了很多新的品牌叉車,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圖2:中國叉車市場CITA會員單位國內年銷售量
據歐鏈咨詢的不完全統計,中國2020年無人叉車銷售量大約5,000臺,這數量相比傳統叉車的60萬輛還不到一個零頭(看不上),但如果未來十年后每年新增30-40萬輛(不包括現有使用的傳統叉車被改造成無人叉車),那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因此,未來幾年傳統叉車需求量應該還會保持增長,但增長幅度將逐步減緩,當叉車市場增長量小于SMART叉車需求量時,傳統叉車需求量開始萎縮,很多傳統叉車人將被迫跳到第二曲線。那時,叉車市場的競爭不再是傳統叉車之間的競爭(實際上現在開始已經不是傳統叉車之間的競爭了),而是SMART叉車之間的競爭,很多傳統叉車企業將淪落為OEM,叉車上貼的是別人的LOGO。
(三)貨架通道1.8米將成為主角/前移式叉車將不再是主流設備
1.通過澤第咨詢團隊對其做過咨詢服務的四個物流中心項目的直接運作成本結構進行分析,結論是倉庫租金成本在倉儲運作成本的占比平均高達30%(見下圖),如以目前的倉庫租金再計算,租金的成本占比高于30%。因此,新的物流設備技術應用的使命之一是提高倉庫空間利用率/降低租金成本。
圖3:物流中心運作直接成本結構
2. 現今中國的倉儲運作中,托盤式橫梁貨架區作業的絕大部分是前移式叉車,對應的貨架通道需要3.2米寬,居然沒有人認識到這是巨大的浪費(習慣了以為這是標準不好改變?)。但王組錦博士已經預見到這一點在未來十年中將被改變,前移式叉車將不再是主流車型。那么,未來哪些設備技術會替代前移式叉車成為主流?
(1)窄巷道叉車;
(2)新的智能設備技術(這產品市場還沒有出現,不過我們的機器人團隊已經設計好了,還有專利保護,就等資金投產推向市場。
這樣,現有的普遍的3.2米貨架通道將被縮小到1.8米(瘦身目標實現),倉儲空間利用率被大幅度提高。
(四)公共的倉庫建筑結構將會增加新的結構形式:局部單層高空間+局部多層
目前我國的物流設施倉庫建筑主要存在兩種結構,一種是以普洛斯為代表的大型物流商投資建設的單層高空間(9.0-10.5米內部凈高)的倉庫,行業大家稱之為標準庫;另一種是近幾年為了滿足電商發展,很多二線開發商建設的多層樓庫。實際上這兩者都沒有很好滿足客戶的倉儲物流運作實際需求,因為這些地產商在物流大發展的進程中忙于買地建庫收租金,沒時間去研究倉儲運作的實際需求,也沒有意愿去研究,這些年倉庫一直是賣方的年代。
倉庫空間需要滿足三方面需求:
(1)存儲需求,
(2)作業需求(收發貨作業,訂單揀貨作業,包裝作業,退貨處理作業,增值服務作業(如再包裝)),
(3)配套功能需求(叉車充電間,辦公,更衣間,休息區,衛生間)。上面講的標準庫最好用的是存儲,對各類作業區布局來講,高度方向很多空間浪費,必須搭建閣樓貨架(或鋼平臺)來增加作業區面積,這種做法對客戶方投資不小,而且面臨二次消防審批問題,再者,很多設備(如AGV機器人)不適合在鋼平臺上使用,還有很多其它問題。對于多層樓庫而言,最適合使用的是各類作業,如電商的拆零包裝,但如果作為存儲功能,其空間利用率非常低。這些問題物流人都知道,就是地產商不知道。對于地產商來講,如果要開發一種既滿足存儲功能又滿足作業功能的倉庫,可能面臨的難度是兩類空間的比例如何搭配,其實只要躬身下去到客戶那里多調研交流,虛心學習,就能掌握不同類別的客戶需求。
(五)中歐班列將改變國際供應鏈物流路徑格局其偉大程度堪比大運河
人民日報前天報道“2020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24萬列、運送113.5萬標箱,分別同比增長50%、56%,綜合重箱率達98.4%,年度開行數量首次突破1萬列,單月開行均穩定在1000列以上”。未來十年,我們可以相信,以中歐班列為原型的亞歐大陸鐵路物流占比將會大幅度提高,徹底改變百年的海運+空運的國際物流格局,形成真正的海陸空均衡結構。
(六)國內高鐵物流將驅動構建全新的物流網絡運作模式今天的公路干線運輸將受到降維打擊
物流人的困境,不是天天發不出去貨,就是貨物運輸太慢(挨銷售部門和客戶投訴),歸根結底,是沒有太多的選擇。一方面,互聯網經濟趨勢下使得整車比例降低/零擔和快遞比例提高,物流運輸成本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物流服務企業投入巨大資源構建覆蓋全國的運輸網絡,試圖提高運作效率降低成本,但這些都是一直圍繞著汽運為主體的模式下的優化建設(傳統的鐵老大運輸沒法適應互聯網經濟物流要求,空運成本太高)。
王祖錦博士對未來運輸物流網絡的構想是七個字“簡捷高效低成本”,網絡組織結構也是七個字“像極了虹橋樞紐”,以高鐵運輸為主干線/兩頭加上多種快捷的集貨/配送模式選擇。未來這樣的物流網絡系統的效率取決于核心樞紐的建設,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包括:如何快速集貨分撥,肯定需要很多各式各樣的智能輸送系統,還有無人貨運接駁shuttle,巨大的數字孿生運營系統,支持高效運作的單元化器具,要建設的內容很多很多,但運作人員應該不多。
(七)物流信息技術結構將發生大的變革一些目前頭部陣容的企業或將被迫退出
這里相關的信息技術是指物流運營運作管理的三大系統:訂單管理系統OMS/倉儲管理系統WMS和運輸管理系統TMS,合并簡稱OWT。其中,WMS已經成為倉儲運作管理中應用最廣的必備的軟件系統,而恰恰WMS在未來倉儲運作的演變中被變革是最大的。
從十多年前國內本土服務商處于弱勢,WMS的主流服務商包括Infor, 曼哈頓,紅色草原,JDA,SAP等幾家國際巨頭公司,到進五年互聯網電商大發展,客戶需求發生了大變化,要快速上線,低成本,服務響應要快,原有的國際幾家大的服務商有點跟不上互聯網步伐,國內本土服務商獲得了發展壯大的窗口期,本土代表性的企業富勒等得到了大發展,還有天時地利把握很好的后期入場的服務商通天曉和海聯天下等也都發展非常好,幾年間這個市場完全變成了國內本土服務商的天下了。
但目前的信息技術的繁榮,也存在很多突出的供需雙方問題。
(八)供應鏈物流倉儲運作外包行業演變
傳統上,供應鏈物流外包服務分為3PL(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簡稱三方物流)和4PL(簡稱四方物流),其中3PL是主角,負責甲方客戶的倉儲運作外包服務和運輸服務,4PL是站在更高的供應鏈層面,應用供應鏈物流信息技術系統和優化組織能力,為甲方客戶提供整體的供應鏈物流持續優化組織實施,提高整體效率.3PL和4PL功能往往是疊加的,很多大型的3PL公司都有4PL功能,如國際的利豐,嘉里,DHL,DD Schenker, Kuehne Nagel,C.H.Robinson,國內的京東,菜鳥,順豐等。物流倉儲運作的效率要素:物流倉儲運作效率要素包括:倉庫建筑結構、設備技術應用、物流信息技術應用、人工作業、運作策略應用等方面,目前3PL用的效率要素都還是偏基礎的,主要是人+基礎設備+基礎信息技術系統(WMS),3PL給人的印象一直都不愿意在設備技術方面做大的投資,理由是要保持運作能滿足不同類別客戶的倉儲運作(我知道,這是很牽強的理由)。但未來,倉儲運作的效率要素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自動化和智能化設備技術成為主角,WCS掌控日常運作,這是不可逆的趨勢,現有的物流服務商能否跟進?倉儲運作外包的本質:倉儲運作外包的驅動因素很多(見下圖,澤第咨詢的不同倉儲運作外包策略分析),但我最看重的是甲方客戶獲得能力彈性和可擴展性,在財務策略上實現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最優平衡。至于外包給誰,只要能實現高效率/低成本/滿足業務服務水平,以及能提高戰略彈性和可擴展性,就可以了,也就是說,3PL并沒有定義一定是“專門”做倉儲運作外包的企業。
圖4:物流網絡不同的外包策略分析
未來,當物流人在倉儲作業大部分流程環節已經明顯輸給機器人時,倉庫中作業的是大量的機器人和少量的物流人,更有挑戰的是,WCS替代WMS掌控倉儲運作,而WCS有高度的設備技術屬性,還有背后AI老大,這些高級別的運作,現有的3PL能否搞得定嗎?那么,未來的3PL會是誰?可能有三種演化模式:
1. 未來倉儲運作依靠各類機器人和智能IT技術,這些設備技術不是一次性購買實施就好了,而是需要持續的優化提升,還要有維修保養(上文談到了,機器人阿帥在廁所里被打的畫面),誰最有這方面的優勢?是AGV機器人技術服務公司(沒錯,我說的是機器人技術服務公司),這類公司可以不是AGV機器人設備的主要供應商,但一定要有組織運行機器人的信息技術系統和維護系統,日常核心應用的是WCS系統,還需要對布局在全國(乃至全球)各地倉庫的機器人實時線上管理(包括效率管理,健康管理,倉間調撥管理,還有EHS管理)。這將是一種新的SaaS服務模式: SRaaS (Softwared Robot-as-a-Service)這種變革可能的演化路徑:隨著甲方倉庫越來越多的作業改造為機器人作業,一個倉庫中可能會出現人工作業/傳統自動化作業/智能化AGV機器人作業三個部分,這時,外包策略就會出現變化,傳統的3PL可能搞不定AGV機器人作業部分,可能會出現AGV機器人技術服務商介入局部運作外包,具體外包模式值得探討。
2. 現有的3PL自我升級,繼續做倉儲運作外包服務。前提是,拋開現有的倉儲運作服務思維模式,主動擁抱技術變革,建立強大的物流信息技術(特別是WCS)和AI技術,最重要的是,要愛上機器人。
3. 現有的3PL公司與機器人技術服務公司戰略合作,建立新型的3PL服務公司。